曾福生: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019-08-06 09:10 加入收藏


内容摘要: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是讲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并不是指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以下分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

陈锡文主任提到,我国的土地流转面积已经到了28.8%的水平,而且工商企业流转土地的比例在不断扩大。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全世界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十年增长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除中国外,连续保持五年以上增长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印度。但是,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在不断降低,说明一方面我国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食物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另外反映土地流转以后,出现了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并没有完全用于粮食生产,粮食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

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凡是农业现代化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他们的粮食安全都有保障,他们也有人种田,都不存在土地流转问题。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以及人力资源比较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都存在这个问题,都经历了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想通过土地流转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通过这么一种思路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从目前来说,农业农村问题必须要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个大背景来研究,结合四化同步来研究。与我国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相比,农业是一个短腿。工业人均产值应该是10万元,服务业是8.3万元,农业只有2万元,农业的生产率很低,与工业、服务业的差距也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过去最高的是3.33:1,现在是3.03:1,湖南是2.8:1,上海是2.2:1,北京是2.3:1,济南是2.4:1,城乡差别还是很大。所以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式,达到四化同步的目的,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粮食安全。

二、土地流转背景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耕地质量是不断降低的,种粮成本不断提高。特别是土地经过多次流转以后,成本很高,为什么土地会非农化、非粮化?就是因为经过多次流转后,成本很高,不得不非农化、非粮化。我到一个县去调研,他听说我是农村改革组的,他带我看一边种粮食的、种蔬菜水果的,种花卉苗木的不带我看。农民自用的种植作物的比例很高。由于土地转入的成本很高,必须有收益,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区域结构矛盾突出,玉米、大豆的问题都很突出,压力都很大。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原来人均400公斤就可以了,现在人均430公斤还不够,进口了8400万吨粮食还不够。预测到2020年要进口1亿吨粮食,这是进口的数量。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中国依赖于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太现实。原来我们是没有钱,现在是想进口也不一定能进得到。当然,农业还是要走出去,依靠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很重要。但是过多的依赖国际市场是不现实的。

三、依赖土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目标和顶层设计

要深刻理解“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新战略五句话,在牢牢把握“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前提下,从高效、开放和可持续三个方面来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立足国内实现13亿多人的口粮安全。要将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实行目标管理,全员责任;尊重历史,任务分解;分类管理,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补贴引导、价格调控;要以人为本,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和相关利益主体权益。

要摸清耕地红线、粮食红线和生态红线,把粮食安全目标逐省逐市进行分解,不能老是靠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主销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责任,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粮食的自给率的水平,否则土地就会非农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就是要确保粮食安全。第二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水平。再一个是强调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靠农业赚很多钱是不可能的,农业发展以后,既能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又能够提高生态效益和保护环境,能够休闲娱乐,实现多功能的发挥。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是国家的要求。要构建粮农增收和粮食增产双重目标导向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坚持农地农用、农地粮用。这个很重要,农村土地一定要为农民所用,为农村所用,农村的建设地也要为农村所用,否则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当然,家庭承包的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是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管理制度,我们的城镇化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但是我们不可能长此下去。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去年中央的新型城镇化会议,第二点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其中有一个要点就是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当中去了,过去是分离的,现在把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跟新城镇化纳入到一个体系来进行分析讨论。

2.加强对农田及其经营主体的分类管理,保障粮食种植的安全

要分类管理,根据航拍的情况,根据历史状况,把粮食生产指标分到各个省市,实行国家调控,省统筹、市协调、县落实、乡兜底。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不能过快的流转土地,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一定马上要从劳动密集型过渡成资本密集型,还是可以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之间过渡一下,我们不能够过快的把农民的两个拐杖搞掉,搞成一根拐杖,这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大家知道,2013年农民的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达到45.3%,过快的把农民的拐杖取掉,对农业发展没好处,工资性收入增长太快也不行,产业化程度很低,成本很高没效益,也会出问题。总量要调控,要以质量为导向,要能可持续发展。

3.厘清主体责任,维护多元主体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

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中央政府负首要责任,粮食安全是公共产品,但并不是总理一个人负担,要进行分解,每一个省市县乡村,包括每个农户,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负有责任。要推进土地确权、抵押担保,吸引农民落实粮食生产责任,种粮大户主要是把粮食种好,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是搞科研,把技术搞上去。

总之,要将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的重中之重,通过农地流转,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提高种粮积极性,共同担责任,才能使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作者:湖南智库联盟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曾福生)

上一篇:机械"当家" 种田轻松 告别肩挑 手提 三弯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