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兴渔 绿色生态 富民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2-11-02 09:35 加入收藏


10月末,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侗寨,伴着欢快的芦笙踩堂舞,侗乡稻渔美食长桌宴隆重开席,寨子里欢歌笑语此起彼伏。这是三江县侗寨村民用特有的方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稻渔丰收节。

已经延续2000年历史的稻田养鱼,是我国灿烂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稻鱼、稻虾、稻蟹等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种养模式。这些综合种养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有效衔接,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在稳定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和保障水产品稳定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政策扶持引导 实现稳粮兴渔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元阳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17万亩哈尼梯田今年再获丰收。智慧的哈尼族群众不仅利用梯田种植水稻,还在稻田里放上鱼苗,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目前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18个项目中就有多项是以稻田养鱼为主要内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都榜上有名。去年底,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又成功入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我国稻田养鱼从自发状态转向有组织、有规划地系统有序推进,70余年来,经过“三起两落”的曲折过程,我国稻渔生产从田间副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早在1953年的第三届全国水产会议上,就号召试行“稻田兼作鱼”。改革开放后,原农牧渔业部、原农业部先后召开5次现场会指导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稻鱼种养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04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2400多万亩,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田养鱼国家。

2011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被列入国家渔业“十二五”规划并启动相关专项,稻渔综合种养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稻渔综合种养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十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同年,原农业部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提出要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道路”。

也是在这一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延续了上千年的哈尼梯田传统稻渔种养迎来新生机。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基地生产部负责人介绍,如今梯田红米和稻鱼产量稳定,价格逐年攀升。今年的稻鱼目前已经收获完毕,红米亩产达到320-340公斤,稻鱼每亩收获50公斤左右,产量和效益均比往年有所提升。

稻鱼共生既是种养模式也是传统农耕文化。哈尼梯田是先民们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因地制宜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曾被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称赞为真正的大地艺术。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提出要处理好“稻”和“渔”“粮”和“钱”“土”和“水”“一产”和“三产”、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和农民意愿等多方面的关系,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在此期间,创建两批67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发布的《“十三五”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仅“十三五”期间,全国就有10省区出台11个稻渔综合种养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有力促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目前形成了稻虾、稻鱼、稻蟹等模式主导,其他小品种稻鳅、稻鳖、稻蛙、稻螺、稻鱼鸭等新模式亦不断涌现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至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12万亩,比2011年增长119%,稻谷产量近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5.69万吨,带动农(渔)民增收超过650亿元,充分兼顾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稳粮兴渔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为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稳粮兴渔、有序发展、绿色生态、富民增收基本原则,科学利用耕地资源,支持发展符合技术规范通则标准要求的稻渔生产。

坚持绿色生态 推动转型升级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时下,正值湖北潜江稻米收割、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潜江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一片丰收的场景。

稻虾种养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一大模式,在湖北潜江最能体现。全市现有小龙虾养殖面积9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就有85万亩。“虾稻共作”模式是潜江农民创造力的体现,更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在稻田里,虾与稻共生共长,腐烂秸秆产生的腐殖质被小龙虾直接利用,浮游生物是虾苗的开口饵料,小龙虾粪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证了生态安全,又保证了食品安全,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华中农业大学曹凑贵教授表示,稻田养虾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生产的稻米接近生态稻。据统计,“虾稻共作”模式亩均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5倍多,既实现了稳粮兴渔,又大幅提升了种田种粮收益。近年来,潜江又积极探索发展了稻虾繁养分离、立体综合种养等模式,资源利用率更高,生产更加绿色生态。

位于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西岸的三流乡,充分利用了稻田地势低洼易涝易灾地理地貌不挖沟或少挖沟,创新了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的原生态稻虾轮作“三流模式”。该模式在种稻养虾过程中,不打农药不焚烧秸秆,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环保走向良性循环。目前全乡稻虾综合种养面积8.08万亩,近80%的农户发展稻虾渔综合种养,是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最大的乡镇。

实践证明,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农药使用50%以上。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初步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17%,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实在效益,激发了农民稻渔种养的积极性,有力稳定了水稻种植面积。据测算,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每亩增收约1700元。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我国养殖水产品的重要来源,水产品产量已占到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的11%。

加强科技支撑 实现创新引领

热锅凉油配以葱姜红烧,在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普通餐馆里烹饪的一道田鱼色泽红润、香味扑鼻,着实让游客回味无穷。小小的青田田鱼,何以让人情有独钟呢?

青田鱼是由浙西南山区的青田县1200多年前的先民们,因地制宜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放养田鱼,摸索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田鱼长期生活在稻田里浅水环境,弱酸性水土导致田鱼肉质和鳞片水含量高于一般鲤鱼,肉质更嫩、鱼鳞可食。”青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吴伟立介绍,为商品鱼推广,经过几代繁育后青田田鱼种质就不够纯正,因此要做好当地鱼种保护。

青田县为了加大田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不仅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田鱼研究中心和良种选育繁殖场,还在6个乡镇选取了26户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7个田鱼繁育种场所用于保护繁育青田田鱼。

年产量12万吨、产业规模过百亿的盱眙小龙虾,不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联合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相关研究。在组建龙虾创业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一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进行培训,制定的《盱眙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让全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盘锦市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盘锦市依托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中心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围绕种质提升、生态环境调控、保水节水和“牛奶病”等病害防控、种养模式等开展技术攻关,总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各主产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主要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龙头企业等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同时,组建跨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多学科、产学研推用等多部门合作的综合研发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生态种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产业化技术创新应用示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连续三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2021年,农业农村部新设了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连续两年设置稻渔综合种养相关专项。一批技术标准相继发布实施,有力促进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上一篇:机械"当家" 种田轻松 告别肩挑 手提 三弯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