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从三个维度看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

2017-07-14 10:24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院系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科院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意见》为社科院系统智库建设规划了蓝图,并将智库建设置于社科院转型升级发展的语境中进行整体考量。地方社科院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从“跳出自身”“立足自身”“面向未来”三个视角综合考虑,在科学定位、竞争力提升、体制机制转换等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跳出社科院看社科院”:科学定位是前提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使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智囊团’”。这是中央对社会科学界的定位和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界努力的重要方向。地方社科院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着独特优势。与地方高校相比,地方社科院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策性、时效性和实用性,提供的研究成果往往更为“接地气”;与地方党政机关职能部门相较,地方社科院更加注重政策的理论化、论证的专业化、对策的系统化,形成的咨政报告普遍更具理论深度。当然,地方社科院也存在学科支撑力量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劣势。因此,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要获得新的更大发展,就要“跳出自己看自己”,用比较视角深入观察,看清优势、直面不足,从而更好地履行智库功能,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站在社科院看社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认清自己是提升实力的前提。总体来看,当前地方社科院学科设置大多“大而全”,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很难在某个学科形成强大团队和竞争优势。因此,打造智库研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地方社科院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要注重打造特色学术品牌。学术研究是智库研究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地方社科院应当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身传统优势和当前发展所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品牌。要厘清定位,区分优势学科、潜力学科等,切忌均衡用力。对学科中的“朝阳产业”,要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打造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拳头产品。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智库产品质量。研究成果是智库的立身之本,地方社科院能不能得到学界、政界和社会各界认可,关键还在于智库研究成果质量如何。因此,地方社科院要在提升研究成果质量上下功夫,多做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拿出真正过硬、有影响的思想产品。

“面向未来看社科院”:转换体制机制是途径

新型智库建设给地方社科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地方社科院要谋求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拓宽视野、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现有体制机制。

构建品牌展示平台。向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推荐本院优秀中青年干部,把科研骨干推荐到省直部门以及市、县、乡挂职,锻炼人才。以优势学科为支撑,每年完成若干能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研究成果,打造特色阵地。集中研究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定期举行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扩大社会影响。通过院内外的报刊、网站,重点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形成发布窗口。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迎接各种挑战,关键是要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地方社科院要借鉴国外智库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竞争策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在人才评价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对成果突出、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予以重任,在职称评审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绩效分配上,要打破搞平均主义的做法,坚持以成果为导向,对业绩突出、社会反响好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在收入分配上充分尊重智力劳动的差异性。

改革工作考评机制。地方社科院的评价体系与考评指标要根据地方社科院的新型智库建设定位,同等看待学术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与政策研究报告。对在决策咨询、社会服务、舆论引导等方面作出贡献和取得业绩的人才,与在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和文章获得良好学术反响的人才同样重视。要在工作中发现人才,在历史中检验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形成适用、高效的人才评价体系。

 

(作者:陈文胜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