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创新的非凡十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2-08-12 10:53 加入收藏


科技创新,非凡十年。

湖南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千三万”跨越,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湖南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三超”“三深”标志性成果,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新担当;

湖南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四大省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促进“三尖”创新人才集聚成势,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湖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

湖南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正如8月11日在湖南召开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开宗明义的发布词。

在李志坚看来,这一“里程碑”的树立,在于湖南科技战线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计划”,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加快迈向科技强省。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湖南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千三万’跨越,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布会的开端,李志坚便直接用“实力”说话:

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87.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028.9亿元(预计数),增长2.98倍,跻身全国前10。研发投入强度由1.3%提升到2.23%(预计数),提升幅度居全国第2、中部第1;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59倍。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由42.2亿元增至1261.3亿元,增长28.9倍,增速居全国第4、中部第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3倍、达1106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万家、达1140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倍、达10994.6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3%提高到60%以上。创新综合实力连续进位到全国第11位,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8。

“我们用创新投入增速的‘快’、科技产出的‘优’、创新主体的‘强’、高新产业的‘进’,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动力支撑。”李志坚表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新担当

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

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海底隧道盾构机等挺进“深空”“深海”“深地”;

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最大吨位旋挖钻机、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变压器等“大国重器”在国家超级工程中频显身手;

飞腾、鲲鹏CPU和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筑牢国家信息安全屏障。IGBT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让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电动汽车、舰船以及工业变流、风力发电装备装上“中国芯”;

超大尺寸铝合金构件、超微尺寸撞针、机床超精密基础部件等抢占极端制造制高点。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必然选择,是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突破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以“三超”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认为,秘诀就在于此。

近年来,湖南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3+3+2”产业集群建设和重大民生需求,攻克了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涌现了代表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重大科技成果。

“高站位凝练布局、多模式协同攻关、全方位要素保障。”朱皖表示,正是基于这三个重点方面发力,湖南才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李志坚介绍,2012年以来,湖南累计获国家科技奖201项,主持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三高四新”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89项,申请专利1358件、授权专利749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体现国家使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在答记者问环节,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立新一句话破题。

底气来源于湖南在高能级创新平台上的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67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

近年,湖南又获批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彰显了湖南创新力量和担当。

“去年以来,湖南启动了四大湖南省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对标国家实验室,以国家使命为导向,锻造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在列出张张成绩单同时,曾立新又“捧出”了新鲜“出炉”的累累硕果。

“目前,以揭牌为契机,四大省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下阶段,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曾立新的答案里,还规划出平台体系建设的“施工图”:高标准建设湖南省实验室、多举措提质升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方位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坚持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结合起来,建平台、聚人才、出成果。”李志坚总结道,3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全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领域,共同构筑起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矩阵。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创新力的根本源泉。”曾立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不断壮大,在于湖南省科技厅始终紧紧扭住人才这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上下功夫、出实招、求突破。

聚焦战略紧缺人才,栽好引才“梧桐树”;注重人才梯队培养,筑好人才“蓄水池”;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涵养人才“生态圈”。

曾立新介绍,这便是湖南壮大高层次创新队伍的三大“法宝”。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增长9倍,精准靶向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李志坚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扩大6倍,累计支持1.6万余名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

在湖南省科技厅的政策支撑下,湖湘青年成绩斐然:湖南省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支持,97人获得优青项目支持,一大批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成长为中坚力量。

尖端人才也是成绩亮眼:近10年,湖南省累计增选两院院士26人,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2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3100人,翻了两番。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

把目光从发布会现场向三湘大地各处望去,在酷热难当的三伏天里,由湖南省科技厅派出的1万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十年来,3万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创造的“两个全覆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助力。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这十年来,湖南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湖南科技战线,通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建元认为,科技创新在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关键支撑带动作用。

“总结来说,就是‘四个一’。”周建元解释说,就是通过培育“一颗优良种子”,让农业飞得更稳;转化“一批技术成果”,让农业飞得更高;打造“一支科技队伍”,让农业飞得更远;建好“一批园区基地”,让农业雁阵齐飞。

作为科技工作的题中之意、应有之为,科技改善民生的成果当然不止于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出发点,大力加强民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赋能,增进民生福祉,让科技创新更有‘温度’。”在周建元心里,这种“温度”体现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上,也体现在更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上,还体现在更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上。

“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民,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周建元表示,湖南省科技厅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民导向,更充分更广泛服务健康湖南、绿色湖南、平安湖南建设,进一步增进全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

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为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格局、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谈及湖南科技系统如何落实“四抓”定位,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李志坚这样回答。

李志坚表示,抓战略,需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布局、培育战略力量;抓改革,则是明确改革目标、突出改革重点、坚持改革精神;抓规划,便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规划、笃定实施规划;抓服务,要做到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则是点燃引擎的点火系。”李志坚表示,这十年,湖南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谋划出“一核多极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

长沙扛牢省会担当,创新实力升至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强省会战略的底气所在;长株潭获批全国第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连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5%,为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4个国家创新型城市、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8个国家高新区、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

此外,湖南对标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改革任务,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改革经验,“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广受瞩目。

并且,湖南科技创新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先后修订制定5部地方性科技创新法规规章,部分经验做法上升到立法层面,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去年以来,湖南省科技厅牵头制定《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松绑”“赋能”导向,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全面创新态势持续向好、未来更加可期。

“力争到2025年,湖南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引领形成若干万亿级优势产业、千亿级新兴产业,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领军型、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迈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在发布会结尾,李志坚舒展开湖南科技创新的新蓝图。

上一篇:湖南智库联盟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