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奇:推动“互联网+”技术赋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2021-03-30 14:14 加入收藏


 作者简介 
图片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刘燕奇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了巨大压力,其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直面群众、线长点多,是战“疫”的一线阵地、重要屏障。但社康中心普遍缺乏相应资质、设备、技术和人手,难以开展初筛判定、助力实现“发热人员在最小范围、原地固定、分层分级核检”,不能完全发挥分级诊疗的过滤作用。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是社康中心门诊承接能力不足。目前医院的医疗技术很难同质化延伸到社康中心,医院与社康中心的药品配置尚未实现通盘考虑、动态调剂,社康中心的技术指导和专家会诊还不能“一网搞定”,加上专科设置受限、检测诊断设备配置不齐等原因,难以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也导致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不出、用不好”;二是综合医院分流患者下沉的动力不足。综合医院有依靠规模效应分摊运营成本的需要,在推动社康中心首诊、分级诊疗方面动力不足。加上医院与社康中心的医保收费标准差距不大,群众更倾向直接到医院首诊。在住院服务中,医院在没有平均住院日压力下也大多不愿主动将住院病人分流到社康中心。


目前,我省正着力高端发展综合医疗、优质发展基础医疗,应推动“互联网+”技术手段赋能社康中心诊疗体系,夯实战“疫”一线阵地,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打造韧性健康城区——


一是依托“互联网+”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学科联盟等方式,将医院医疗技术服务同质化延伸到社康中心。比如推进社康中心、医院药品整合,实现58种“两病”常用药同步配置和动态调剂,强化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药品供应,形成“15分钟医疗圈”。在硬件设施上,应通过规划新建、政府物业调剂等多种方式,新建并优化布局一批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置换、整合和改造400平方米以下社康中心,保障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的基本需求。同时强化社康中心专科科室设置、配齐检测诊断设施,提升其承接门诊能力。


二是通过政府“组合拳式”政策支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患者下沉。比如鼓励专科医生下到社康中心、在社区多点执业,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赋予全科医生更多医疗资源调配权,促进群众由治病向防病转变;社康中心患者上转就医,享受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鼓励社区医护人员多劳多得、优劳多酬,在薪酬体系、职称晋升、资源配置、继续教育等方面向社康中心倾斜,制定“引留培用”一体化专业人才政策。


三是实现医院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过程中“一网搞定”。可通过建立远程诊疗协作关系,赋予患者“零”差别的就医体验,实现“同病同治”和“同治同质”,使医院“放得下”、社康中心“接得住”;推动医疗体系各方互联互认,实现信息共享、业务互助、家庭医生智能化管理等。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推行智能药房、自动化取药机、药品物流配送、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强社康中心与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检测机构、药店/药企、物联网终端设备/APP等的合作。


四是探索建立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费用制度。在不改变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保险报销待遇前提下,探索建立医疗保险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鼓励在社区开办医保定点药店并提供差异化服务,鼓励群众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拉开医院和社康中心医保报销比例,时机成熟时针对三甲综合医院实施限制或取消普通门诊政策,直接推动病人到社康首诊。同时社康中心应大力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以护理、康复、中医为技术支撑,为群众提供医养服务。

上一篇:王超:牢牢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下一篇: 刘奇:发展健康产业应处理好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