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才:对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2019-03-05 14:25 加入收藏


内容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纲领。然而,当前我国乡村金融供给不足,尤其在金融融资、融智和信用中介等方面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金融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从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出发,着重就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对接领域和自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发挥金融杠杆和助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导。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新内涵。


01产业兴旺是重点


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发展,农民才能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实现产2业兴旺,就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02生态宜居是关键


建成山青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03乡风文明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接,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引领。


04治理有效是保障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党和国家的3政策能否有效落实,也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05生活富裕是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要富裕,农民必须富裕;中国要富强,农村必须富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精准定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六大角色


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抢抓机遇,创新驱动,围绕新时代乡村的“新政策、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新要素、新动能”,扮好六类角色,前瞻性研究布局,积极做好应对,全面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


01做“新政策”的对接者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目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我省也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工作重点。金融机构应充分了解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积极对接政府的政策和需求,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意见。


02做“新模式”的先行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进县域资金的“五化”,即县域财政资金基金化、社保基金投资化、单位存款理财化、政府债务债券化、公共服务市场化。金融行业应围绕县域资金“五化”进程,结合县域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大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同业合作力度,加快产品的创新组合,加快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推出多元化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出台标准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03做“新业态”的引领者


银行机构要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按照“一行一策一品一色”的发展思路,出台专项产品制度,积极支持有志人士、企业和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积极支持县域幸福产业、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发挥银行在金融服务新业态上的引领作用。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和担保机构也应积极探索服务“新业态”的业务和范围。


04做“新主体”的支撑者


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和支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保险公司、农业信贷担保、涉农财政补贴担保等增信模式,积极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产、专业大户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05做“新要素”的激活者


金融机构应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民“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06做“新动能”的推进者


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县域服务渠道建设,加快县域网点新增和布局调整,在没有人工网点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惠农综合金融服务站,并在乡村大力推广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加大金融机具对接互联网工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三主动对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六大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


01积极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为核心,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重点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我省新建364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3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区和重点打造的1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垦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种苗繁育、农机作业、信息咨询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助力“湖南优质粮油”工程顺利实施,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


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围绕我省农业十大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等增信模式,积极支持从事“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企业基地建设、产业链整合、精深加工和“走出去”海外经营,助推我省油茶、茶叶、烟叶、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向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各地特色资源分布和开发状况,择优支持水电、风电、矿产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增强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支持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响应国家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支持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一是着力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全国农资流通百强企业、区域农资龙头企业、省市级以上示范物流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集散、冷链物流、产品展销中心打造。二是推动农产品追溯体系网络建设,不断深化与供销社的战略合作和系统对接,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共同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领域。


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进一步推动政府加快农村产业颁证进度,完善产权评估、登记、交易等平台建设,争取政府设立“四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林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同时紧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农地金融业务,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02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布局,找准城镇化业务新的着力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力支持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以长沙、株洲、湘潭、郴州等纳入国家234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经济发达县域为重点,着力支持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择优支持商业化运作、现金流充足的垃圾发电、污水处理、节水净水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对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重点项目的金融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作用。


大力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城)镇规划,以宁乡灰汤、邵东廉桥、双峰荷叶等16个全国特色小镇为重点,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土地开发与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我省创建3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集中住房、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覆盖面。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积极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围绕全省30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农村污染土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生态项目,着力支持农村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择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公共卫生设施改造等环境治理项目,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03加大“幸福产业”金融服务

促进民生水平改善


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加大对县域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重点推进县域旅游金融服务。以我省县域66个世界级“双遗一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四区一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休闲区、风景名胜区、5A景区和国家公园、优质4A景区以及全省13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为重点,通过收费权质押、产业基金、县域旅游贷款等产品,做好高等级景区的开发、改造、配套项目建设及贷款置换业务营销。以我省茶陵、衡山、安化等30个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乡村旅游县域为重点,通过农家乐贷款、农民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积极推进医疗、养老金融服务。重点做好“2+1”县域医疗金融服务,即重点支持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当地县域实力最强的两所公立医院。择优支持股东实力雄厚、医疗水平较高、排名首位的民营医院以及集团化、品牌化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以纳入“十三五”国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库、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库、养老服务产业库、PPP项目库内的重点养老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为养老产业龙头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稳妥推进县域教育文化体育事业金融服务。密切关注县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职业培训等民办教育市场发展情况,加大幼儿园、学校代扣代缴、代发工资业务营销力度,找准县域民办教育金融服务需求,择优支持县域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采取应收账款质押、作品著作权(版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稳妥支持县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


全力推进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推广惠农保险、惠农理财、惠农基金等适合农民特点的金融产品,切实做好农户和农业转移人口金融服务工作,提升农村地区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4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和绿色金融

促进县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县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做好“三去一降一补”金融服务,促进“三农”绿色发展。


积极支持园区新型产业发展。结合我省县域新型工业产业发展布局,以落地县域的省级和国家级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及长沙县、浏阳、醴陵、平江四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制定园区产业专项服务方案,以标准厂房按揭、法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产品为抓手,积极营销“中国制造2025”在县域落地项目,积极支持县域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中的优质客户。


积极支持农村“双创”产业发展。积极对接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为平台,通过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及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研究创新振兴乡村“创业贷”,积极支持信息技术、大数据、微电子、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服务好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干事创业,为农村“双创”工作开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积极支持县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围绕《“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政府规划、还款资金有保障、落地县域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工信部绿色制造工程,重点支持以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为代表的县域绿色工业项目建设,为推动“三农”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5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明确产业扶贫路径。贯彻落实“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以武陵山、罗霄山两大片区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项目为重点,加强对扶贫项目的营销对接,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油茶、湘茶、烟叶、水果等产业为切入点,推广“特色产业+贫困户”模式,增强农业产业链价值溢出,提高贫困农户分享获得。二是以高端制造产业链、中药产业链、农业机械产业链等为着力点,加大对制造产业的支持,增强产业链对贫困人口的吸纳能力。三是以水电、旅游为聚焦点,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促进资源向生产动能转化,形成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新增长点。


着力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创新力度,着力推广“政府增信+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依靠政府增信控制信贷风险,依靠银政共管确保贷款投放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成效精准。建立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将客户扶贫带动能力作为授、用信调查的必要内容,根据带动情况落实优惠贷款条件,建立“银行让利、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人口以务工、订单交易、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增收脱贫,做大产业精准扶贫贷款规模。


落实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意见。对我省城步、麻阳、花垣等11家深度贫困县,各金融机构应细化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方案,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带动帮扶贫困户的目标,明确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重点,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资源保障和激励政策,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集中力量“啃硬骨头”,切实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金融扶持。


06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助力乡风文明治理


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着力加强政府增信体系建设、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有效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为营造和谐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助力各级政府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担保机构、保险等政府增信机制。大力推广“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行政管理优势,银政合作共同做好信贷资料收集、入户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有效破解“三农”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难题,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的申贷获得率和信贷覆盖率。


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安全区建设,配合政府做好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户信用档案库建设工作,探索对接政府推动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治理,稳妥推进“信用乡村”农户贷款模式,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大力开展“金融知识进农村”活动,主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信用知识,强化农民金融意识、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加大对县域金融机具布放的资源投入,力争做到金融电子机具行政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及财政涉农直补资金代理业务,拓展农村电费、水费、话费、收视费等社会公益缴费项目,并充分利用农村电商发展契机,加快金融机具与互联网金融和外部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区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将电子机具服务点打造成集支付结算、便农缴费、惠农理财、电子商务、物流中转、信息服务、培训教育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驿站,进一步发挥金融机具及网络在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四着力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六大机制


01建立银政合作机制


各级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规划者和实施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银政合作关系,搭建好银政交流合作平台。一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汇报沟通,始终围绕有效解决政府金融需求持续开展工作,了解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协助政府出台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度和融资方案,做到信息共享、政策互通。二是要积极对接发省改委、财政、扶贫、农委、环保、国土资源等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常态联络机制,及时了解政府三农政策和动态,及时掌握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打好基础。三是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多样化、广覆盖的政府增信机制,特别是要深化与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和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合作。同时共同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为防控“三农”金融业务风险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02完善联动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银行、保险、租赁、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涉农业务方面的功能,构建银行、保险、租赁、基金、担保共同服务“三农”的框架体系。如加强商业银行与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在代理业务、产业基金、投贷联动、国际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又如租赁公司可开展农机、水利设施、县域医院设备租赁等业务,证券公司可开展涉农产业基金、涉农股票基金等业务,保险公司可开展涉农项目保险资金直投业务,担保公司可加强对涉农业务的担保,打造同业合作、联动协作的新型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整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03培育产品创新机制


围绕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广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是加快特色产品研发。深入研究“三农”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的金融需求,如抓紧研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贷款、民俗手工贷款等“双创”信贷产品;积极创新基于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股权的新型抵质押担保产品;针对对特色小镇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健康、养老、文体等领域,出台专项信贷支持政策,加快配套产品研发创新。二是探索有效服务模式。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着力构建“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域,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新主体新园区为抓手,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和园区建设综合服务模式;针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域,通过优化“四权”抵押贷款、创新集体资产抵质押担保方式、研发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集信贷融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于一体的金融解决方案。


04优化信贷投放机制


一是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差异化信贷政策体系。尽快制定下发《乡村振兴战略信贷政策指引》,研究出台针对乡村振兴的区域信贷政策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兴产行业信贷政策,进一步明确特色农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双创”和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专项信贷政策,实现对乡村振兴主要领域的信贷政策全覆盖。二是实行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贫困县域支行的项目贷款,采取绿色通道,实行上下级行联合调查、前后台平行作业、利率和授信合并审批。三是增强县级机构的经营活力,加大县域经营机构的信贷放权。特别是对县域棚户区改造、“两供两治”等自身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的项目加大放权,精简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05配套资源保障机制


坚持“三农”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定位,实现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财务费用、固定资产、用工计划等经营资源向县域倾斜,优先保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人、财、物”需求。一是在信贷计划和经济资本配置上向“三农”业务倾斜,对涉农贷款、县域贷款、金融扶贫贷款、农户贷款等业务单独配置增量计划。二是单独下达乡村金融服务点建设、县域网点建设、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县域自助设备购置等专项计划。三是实现员工招聘政策向县域倾斜,进一步充实三农服务团队的力量。四是强化金融科技支撑。设置三农科技研发团队,实施项目研发清单和工作时间表,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业务按时上线。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金融科技与服务“三农”的深度融合。


06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县域“三农”业务绩效考核体系,专项设置县域贷款、涉农贷款、金融扶贫贷款、农户贷款、县域民生代理业务、乡村电子机具布放、产品模式创新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指标,加大考核结果与业务授权、资源配置和领导班子奖惩的挂钩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同时要实施差异化的监管和评价政策,如适当提高农户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对金融扶贫贷款采取差异化的经济资本系数和拨备标准,对涉农业务实施独立的效益核算机制等,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  :湖南智库联盟专家、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原巡视员    曾昭才)





上一篇:关于政治生态建设诸多误区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