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综合性智库是政府决策的客观需求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已经把建设高质量新型智库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智库机构及智库专家参与高层决策已成新常态。国务院参事室将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作为参事室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合作。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5号文件)颁布后,杜家毫省长提出努力把参事室、文史馆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型智库。从政府功能看,决策需求的咨询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是跨学科、综合性的,这就客观要求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库与之相适应。因此是需求决定了智库的综合性功能。
二、建设综合性智库是参事室的发展方向
参事室作为专事咨询服务的政府内设机构,其比较优势是无部门利益局限、地位相对超脱,较之专业智库贴政府工作更紧且有“直通车”优势。参事群体尽管规模不大(50人),但都来自各方面的顶级专家,个体专业知识和社会经念丰富,整体上看具有专业多样性或是专业综合性,而且参事源自不同智库或在不同智库工作,其分布具有跨智库特征。这说明参事室具备了建设综合性智库的基本条件,或说参事室建设综合性智库是可行的,不是天方夜谭。
但是要清醒,可行只是前提,综合性智库建设任重道远。现实情况看,供求矛盾较为突出,无论是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还是管理体制机制等都难以适应。可以说,研究力量不均衡、专业有短板、信息不完全、成果转化率低等几乎是智库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世界顶级智库亦是在某些方面见长,如全美排位第一的布鲁金斯学会擅长领域是外交政策和中东问题,兰德公司的优势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经济。强而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智库世界上也不存在,说明“摊大饼”的方式不现实。那么,方向在哪?如何抓住综合性智库的本质特征?可以找到多种解释,我体会最简洁的表述,综合就是“1+1>2”,其理想的实体形态定义为面向任务的“柔性团队”。何谓柔性?这里指富有弹性的用人机制。完全根据任务需要按照扁平结构组建执行团队,是行之有效、适应性很强的办法。目前参事调研的课题组形式有了点雏形,但还做得不够,还要不断加强。要通过参事室职能的拓展为智库联合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智库强强联合,实现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低成本发展,这正是智库联盟的价值所在。因此,建好智库联盟是参事室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建设综合性智库关键在协同
为什么强调协同?因为存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形。只有发挥好平台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之势,才能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我认为要“三动”协整,实现智库“自转”与联盟“公转”良性互动。
自主创新驱动。自主创新是独立智库永续“自转”、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智库创新包括发展战略、主攻方向、研究内容、工作平台和经营管理等诸方面。就内容而言,我曾经将“自转”的共性概括为“发现规律、研究规则或政策、后效评估(价值判断)”。这当然不是同质化的千篇一律。在竞争性环境中,智库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存的理由。所谓“优胜劣汰”,想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最近不少文章强调智库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不错,这些都是智库要具备的定力。但是独立要有国格,中立要说国语,讲理性,合国情。
智库协同联动。协同联动是实现智库“公转”、形成聚合优势的基本方式。我体会搭建公共平台是基础。智库联盟现在已初具平台功能,原预期的信息共享、沟通交流、协同创新等几大功能基本实现。建章立制是保障。不断完善需求导向的选题机制,联合调查的合作机制,协同创新的研究机制,成果共享的转化应用机制。今后要面向决策需求,结合工作实际选题、找准“公转”的着力点;要创新工作机制,根据课题任务需求组建“柔性团队”、实现协同的具体目标;要通过智库研究、决策咨询和实际工作的良性互动,加速智库成果转化;同时也要探索智库-媒体合作形式,善用媒体发声,共同营造舆论氛围。
多元主体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形成“三力合一”推动力。建议将新型智库建设和培育智库产业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用好用足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优势,政策移植与政策创新并举,大胆突破、重点扶持、加速发展。给予各类智库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均等的发展机会,用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条件成熟后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新型智库的评价标准,建立智库资格、资质认证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健全课题招标或委托制度,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透明的立项机制,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研究智库成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建立智库成果学术水平专家评价、政策水平社会评价和应用效果媒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和政府奖励制度;畅通政府需求信息,建立公开招标、科学评标、政府择优购买服务的市场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