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农业节能降碳、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等工作任务,提出到2035年,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产地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亟须以生态农业为核心抓手,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梏,从源头重塑农业生产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生态效益与健康福祉的协同提升。
重构量质并重的生产体系。传统农业的碎片化生产与化学依赖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以生态农业为科学内核,逐步深入。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步摒弃化学农业的短期红利,推广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构建”土壤一作物一环境“循环体系,从源头减少面源污染。二是技术体系升级。依托人工智能、遥感监测与区块链技术,建立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透明化监管。三是生物链协同。践行“大食物观”,发展林下经济、立体种养“等复合模式,促进农田、森林、水域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路径。目前,通过智慧生态农场“试点与低碳技术集成推广,我国多地已实现粮食单产稳定增长,同时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印证了量质协同提升的可行性。
激活特色农业的增值潜能。特色农业是生态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共振的产物。可以农村士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挖掘“森林粮库“"海洋牧场"潜力,发展富硒茶、高山果蔬等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差异化生态品牌;开发生态农业研学、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构建”种植一加工一服务"三产融合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渠道,让农民共享绿色增值收益。以湖南为例,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黑茶产业通过生态茶园认证与文旅融合,实现产值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彰显了生态赋能特色产业的倍增效应。
筑牢农产品安全防线。首先是标准与监管先行,完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立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关键指标动态监测网络,促使生产者严守质量红线;其次是科技赋能,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健康,通过智能算法预警风险,实现”产前一产中-产后”全程可控;再次是共治共享,推行“阳光农场““计划,消费者可通过直播参与监督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例如,山东寿光通过全域绿色防控与数字化监管,蔬菜抽检年合格率提升至99.8%,成为全国“菜篮子“安全标杆。
构建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生态。生态农业需跳出“就农论农"的局限,在城乡协同中释放红利。一是建设农业低碳技术孵化中心,推动生物降解膜、节能农机等装备研发,培育专精特新“绿色农企”;二是推广“多格合一“数字化治理平台,破解基层监管碎片化问题,培养懂生态、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三是各地可根据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体系,打通生态农产品直供社区渠道,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循环格局。
生态农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发展观的革命。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推动政策、科技、主体与市场的协同共振,方能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植入农业发展中,筑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人民健康的根基,书写新时代农业强国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