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    创新    服务    决策
搜索
首页 概况 动态 研究 专家 学习 交流 院·所 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课题研究
温良恭俭让:传统“五德”文化嵌入现代乡村治理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探索 ——以湘西泸溪县达岚镇五德村为例
发表日期:2025-10-28 14:32:49
湖南开放大学驻湘西泸溪县五德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林志军、刘洋、许玉杰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成为破解乡村基层治理难题、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温良恭俭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哲学智慧。这五字箴言不仅是个人的修养准则,也是一种以柔韧姿态实现“仁”的智慧,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秩序与文化精神的凝练表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正在发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与古老美德渐趋淡化,乡村文化认同感模糊失落、价值观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如何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让传统美德在现代语境下重获生命力,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载体,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要素,曾经是乡土中国的情感结构与道德秩序。“温”是和煦如春的相处之道,“良”是淳朴善良的本性流露,“恭”是谦逊有礼的交往姿态,“俭”是节制有度的生活智慧,“让”是谦逊退让的处世哲学。这五种品德共同构成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维系着农耕文明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为乡村自治、德治、善治、法治奠定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当“温良恭俭让”,古老的五德与现代乡村相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荡出独特的文化火花。在乡村治理中,寻找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的契合点,让温良恭俭让从农耕文明的道德规范,转变为现代乡村的精神标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是与时俱进的生活哲学,内化为民众的文化自觉,这不仅是乡土文化的自我更新,更是一场将民族精神根脉嵌入现代治理的生动实践。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达岚镇五德村,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创新性地挖掘并活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五德文化“温、良、恭、俭、让”,将其作为核心精神资源,有机嵌入现代乡村治理,将“五德”理念与党建、村规民约、村民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相结合,将传统道德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让古老美德在现代治理中焕发新生。将“温”转化为温暖互助的精神,通过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形式延续;将“良”发展为诚信体系建设,成为乡村治理的伦理基础;将“恭”转化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构建新型乡村人际关系;将“俭”与绿色环保理念结合,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生活方式;将“让”融入共享共治理念,促进乡村社会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德治村”的善治新路。

一、“五德”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价值:

“温良恭俭让”源自儒家思想,最早见于《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通过自身言行诠释了这五种品德,强调以谦逊仁德的姿态参与社会交往,而非强权或谋术。西周以降的礼乐制度(如《周礼》《仪礼》)强调“敬德保民”“以礼制情”,其中“恭”“让”与宗法秩序中的谦敬精神一脉相承;“俭”则呼应禹墨尚俭之风,反对奢靡。发展中又与百家思想相融合,到了明清时期,《朱子家训》《菜根谭》等通俗读物将五德融入日常生活教导,形成“守俭持家”“谦让睦邻”等民间伦理,深刻影响大众行为模式。

在当今时代,重新发掘其内涵,有助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回人性的温度与文明的厚度,是跨越时空的普适性道德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友善、文明、敬业、诚信”高度契合。“温良恭俭让”所倡导的克制、包容与尊重,为乡村治理中的矛盾冲突提供了一种温和的解决思路,是社会治理的柔性补充,在法治基础上,弘扬谦让与节俭可缓解社会矛盾,有助于构建和谐乡村,降低治理运行成本。

二、有效嵌入的底层逻辑: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治理的价值转化

五德村的实践并非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突破传统困境。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底层逻辑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闭环机制。五德文化之所以能有效赋能乡村治理,源于其契合了乡村社会特有的运行规律,其底层逻辑从以下四个层面构建:

1.文化认同逻辑:从“外在约束”到“内在遵循”。

现代乡村治理中,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条文有时难以触及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导致治理成本高、效果可持续性差。“温、良、恭、俭、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村民普遍认同的价值“最大公约数”。将其作为治理理念,易于唤起村民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使外部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大大降低了治理的阻力。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浸润,将“五德”从历史文本转化为村民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村规民约”和“价值标尺”,重塑乡村的集体道德意识,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村民心理机制,这是治理有效的心理基础,文化认同与价值锚定,内化于心。

2.关系协调逻辑:从“原子化个体”到“礼治共同体”。

人口流动导致乡村社会关系疏离,村民从“熟人”转向“半熟人”,传统共同体精神有所弱化。“五德”文化本质上是关系伦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温”与“良”引导村民温和待人、邻里和睦,有效减少矛盾纠纷;“恭”倡导尊重规则、敬畏自然与历史,促进了公共秩序的遵守;“俭”抵制铺张浪费,推动移风易俗;“让”倡导谦逊礼让,化解利益冲突。形成良好的秩序,无数个体的德行实践,共同汇聚成整个乡村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降低了法治和行政管理的成本。

通过倡导五德,重建了乡村的伦理秩序,增强了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乡村和谐。

3.主体激活逻辑: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村民在治理中常被视为被管理的对象,主体性和参与感不足,容易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村民是治理的主体: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每个人成为美德的践行者和治理的参与者,才能实现乡村的持久善治。

五德强调了个体的责任与承诺。五德村通过建立“道德积分”、“诚信档案”等机制,将村民的德行与集体荣誉、个人利益挂钩,激发了村民践行美德、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4. 产业发展逻辑: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本”。

文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时常“两张皮”,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温”不仅指和善,更可引申为有温度的发展生命力。五德村将“良”作为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打造“五德”系列的农产品品牌,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温度。同时,以“恭”迎客,发展乡村旅游,将道德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反哺乡村治理,形成“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闭环。文化认同 → 行为规范 → 社会秩序 → 共同体强化 → 反哺文化认同,自我增强的循环系统。

三、 实践路径:多维嵌入与系统推进的“五德+”治理模式。

五德村将“五德”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地嵌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丰富的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1.        1.“五德+党建”:融入组织建设,强化引领力。

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率先垂范,成为“五德”精神的践行者和代言人,将“温良恭俭让”作为干部考核和党员评议的软性指标。

设立“党员五德责任岗”,开展“五星党员”评比,对应五德,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做到温良,服务群众时做到恭身,办事做到勤俭,利益面前谦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于群众的信任,村“两委”在组织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集体行动时,能获得更高的响应度和支持度,提升了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的效率。

2.“五德+规约”:融入村规民约,强化约束力。

将“温、良、恭、俭、让”的具体要求细化、量化,写入《五德村村规民约》,使其从道德倡导变为具有共同体约束力的准制度规范。如规定红白事标准,体现“俭”,设立邻里纠纷调解程序,体现“温”“让”,制定环境卫生公约,体现“恭”敬环境。配套建立“道德积分银行”,对遵守规约、践行五德的行为给予积分奖励,实现正向激励。建立评价体系,成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五德评议委员会”,定期对家家户户的“五德”表现进行评议打分,并设立“红黑榜”,公示评议结果。

3.“五德+生态”:融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行动力。

将五德精神融入人居环境整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行“门前三包”,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庭院和公共环境卫生,实现“环境美”与“人文美”的统一。

4.“五德+调解”:融入矛盾调解,强化化解力。

成立“五德调解室”,组建由乡贤、老党员、德高望重老人组成的“五德调解队”。 在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时,不仅讲法律、政策,更注重用“五德”的情理进行疏导,运用“仁让为贵”、传统智慧进行说服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往往能从根本上化解心结,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5.“五德+民风”:融入文化建设,强化感染力。

通过构建优良民风,使“五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在村里设立“五德”文化墙、标语。定期开展“五德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利用传统节日,组织讲述五德故事、演唱苗歌、舞龙舞狮等文艺活动。

6.“五德+产业”:融入产业发展,强化发展力。

将“五德”文化品牌转化为经济价值,赋能乡村振兴。“恭”敬自然: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与敬畏。“良”心品质:打造“五德”品质的农副产品,如“佬米匠大米”、“五德蜜柚”“五德茶油”、“五德绞股蓝”等,以诚信、善良的经营理念建立品牌信誉。“让”利共享,探索建立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倡导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共享,避免恶性竞争。产业化赋能,让五德“富起来”,发展德治旅游,推出“走五德村、做有德人”的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五德古老村寨文化,参与道德评议旁听、采摘诚信果园等,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变现。

结语: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解决当代基层治理难题的智慧源泉。将“温良恭俭让”融入乡村治理,本质上是文化的浸润和精神的再造。“温”是氛围,让治理具有柔性智慧;“良“是底色,让治理秩序良性运转;“恭”是态度,尊重群众、敬畏自然、遵守秩序;“俭”是方式,让乡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让”是格局,让乡村社会关系更和谐,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现代化乡村,它不仅有着“颜值”高的外在风貌,更有着“气质”佳的文化内涵,传统根脉得到延续与升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带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既要重视现代法治的“刚性”约束,也要善于汲取像“五德”这样的传统文化“柔性”智慧,刚柔并济、德法兼治,方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向世界展示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厚度,又充满现代生机活力的现代乡村治理新图景。

作为省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我们在实践中,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探索“五德”文化赋能现代乡村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希望能为同类地区提供可供借鉴的富有中国智慧、彰显文化自信的范式,提供一个鲜活的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自信的“五德方案”。

The end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省图书馆
  • 红网
  • 清风网
  • 新华网湖南频道
  • TEL:0731-84363333
    地址: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大院107信箱
    Copyright © 2019 https://hnzkl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智库协同中心 版权所有 湖南智库协同中心 湘ICP备160030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