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贯彻党和政府政策、组织开展一切村务活动的执行主体,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十二届“两会”代表和委员时着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是我党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与任务。根据省政府领导指示,参事调研组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问题,通过问券调查、座谈、电话访问等形式,开展了调查研究,希望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沿革与现状
从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沿革来看,我国古代传统实行的是“皇权及县”,镇村级管理主要靠宗族力量或乡绅治理。民国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县政府尝试乡公所的派出机构,实行甲保长委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镇村两级组织以社、队形式体现。社级机构由国家干部组成;队级机构由半官半民、国家半贴薪水的复员军人和贤能组成。管理十分严紧。改革开放后,随着搞活市场,农工潮、空巢村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农村镇村两级理政机构甚或镇存村亡;很多村落富人把控,村长直选很多是赤裸裸的钱票交易。不少地方富人不仁,壮年不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在一些农村不断下降,出现较为普遍的治理“空心”。
二、问题与困惑
从当下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来看,问题有四:一是文化程度低。“两委”中初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村干部很普遍;二是平均年龄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目前,村支书、村主任、村秘书的平均年龄超过45岁、村支书60岁以上的占15.4%;三是创新能力弱。村支书大都缺少带领群众创造致富的新思维和真本事;四是法政意识淡。不善于集民智、凝民心、激民力。态度冷、横、硬,惯于个人意志说了算。优亲厚友,假公济私乱象频发。国家于2010年开始大规模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虽然已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已占12.3%。通过几年的实践,有的大学生村官还是落下了脚、干成了事。比如我们了解到:我省芦溪大学生杨三毛村官,2013年,他利用本地10对石蛙在农户院内进行养殖试验,繁殖成功。现在每年可产石蛙1000多公斤,2014年创收16万多元,被村民颂为“养蛙王”,为村民致富做出了贡献。但多数大学生村官知农少,事农淡;扎不下根,留不住人。
三、建言与谋策
近些年,在我省农村基层组织建构中,已有务工返乡人员、军转人员、接近退休年龄的机关干部和专家等几类人员进入的情况。从我们问卷调查看,其中接近退休年龄的机关党员干部以志愿者形式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得到更多认同度和寄予更高期望值。我省现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955万人,约有50%居住在城镇,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根据马斯洛 “层次需求论”、罗斯 “积极老年论”,美国已制定不受限退休年龄的政府教育和管理专项计划、西班牙也开发了社会公益“银色智力资源”、日本实施了弹性退休制的银发人才开发工程。我省也不乏这样的实例,如省社科院原院长朱有志在开慧村“第一书记”的任上,发挥村级组织的堡垒作用,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和村民群众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共同致富奔小康,并创造了“党小组建在合作社”的经验。这样的“村干”有能力有热情,事业心强,群众满意,易见成效。为使这项工作规范有序,建议:
1、从接近退休年龄的干部中,遴选身体条件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影响力的同志,派任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届三年),可以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农村人才方略。这既是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机构改革后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一种可行选项。调查表明党员干部组织观念强,大都能服从组织安排(57.1%),也有意愿参加农村村级组织建设(22.2%)。考虑农村条件艰苦,到农村工作需要一种奉献精神,不仅要有主观愿望,更要有满腔热情,以志愿制结合选任制为宜。
2、要通过政府服务创新,积极为下派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1)建立竞选、双选、调配的选聘机制;(2)建立权责对等的工作机制,规范岗位责任清单和绩效补贴、交通补贴标准,做到岗位职业化、待遇规范化、管理民主化。(3)建立信息公开、群众评议、上级督导的考评机制。(4)整合资源,建设好覆盖村(社区)的惠农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5)建立政府专项保障和商业保险结合的保险机制,让其履职无后顾之忧,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
3、作为公共政策的公平考量,接近退休年龄的干部转岗担任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书记”, 需要进行适时的岗位转换,连续工作时间顺延三年,实行新岗位绩效补贴的岗位聘任制和待遇:(1)保持退休前的全额工资和福利待遇;(2)发放下乡工作人员专项事业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3)享有创业项目收益提成、人力资本入股分红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权益; (4)享受政府部门或用人单位专项设置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问题思维,要根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制定全省“十三.五”农村基层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办法。长远考虑可将农村基层的履职经历作为一种用人导向,即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基础环节或新进公务员的必修环节。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既要“候鸟”,也要“麻雀”,确保“源头活水”。着眼于标本兼治,要通过创新驱动,激发社会活力,走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路子。在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过程中,重点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市场一体化,着力化解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城乡同体异构、功能互补的协同发展。
课题组成员:
刘清君:省参事室副主任
乌东峰:省政府参事、湖南智库联盟专家、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戴菊芳:省政府参事、湖南智库联盟专家、永州市政府正厅级干部
候 军:省参事室主科员
周志新:省参事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