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规划》中,已将吉首市作为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之一,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吉首·凤凰”为组团的武陵山片区核心旅游圈,将吉首市建成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最近,笔者专程赴湘西自治州,就吉首市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心城市的情况进行考察和调研,听取了吉首市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吉首市规划馆、乾州古城景区、吉首世纪广场音乐喷泉、矮寨公路奇观景区、德夯峡谷苗寨、寨阳乡坪朗村、谷韵绿道及峒河四桥景区,并与吉首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反馈。
一、吉首市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城市的成效及优势
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正在显现。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而彰显特色与差异,有别于张家界等地。吉首市的旅游资源具有世界性,矮寨公路大桥是吉首市的核心竞争力,峡谷资源在中国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德夯大峡谷已是国家4A级景区,峡谷中有国家级的峒河湿地公园;特别是刚建成的特大峡谷公路悬索桥创下四个世界第一的建桥记录,与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修建的矮寨盘山公路奇观汇于一体,拥有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的路桥奇观。此外邻近大桥的峡谷中还有待开发 “天桥、天路、天台、天瀑、天幕、天险”等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还有距今约有1752年的乾州古城十里古街,十里边墙,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名人故居、节孝牌楼、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乾州城的百工坊里,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集湘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之大成。此外,吉首离凤凰仅30分钟车程,两大景区连成一体更具文化旅游资源集成优势。
2、旅游中心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在形成。吉首市在武陵山片区各中心城市中具有一定居中区位优越,北接湖北恩施、西北靠重庆黔江、西南连贵州铜仁、南临怀化、东北接张家界,地处枝柳铁路、209国道、319国道、1828省道交汇点上,目前已开通和即将开通的有常吉、吉茶、吉怀、张花、吉恩等高速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已成为全国18个高速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吉首市同武陵山片区其它五个中心城市的距离之和最短,在长沙、武汉、重庆、贵阳等省会城市4小时经济圈内,距常德、怀化、恩施、铜仁等地级市2小时,同时辐射凤凰、泸溪、古丈、花垣、保靖等周边县城半小时经济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处于张家界--凤凰黄金旅游线的中间节点,具备成长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市的潜在条件,对周边地区旅游支撑和市场辐射带动力很强。
3、武陵山区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在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中,吉首市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州首府的历史较长,历来是湘西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拥有武陵山片区唯一所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全日制的综合型大学--吉首大学,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该校创办于1958年,是地处国家西部开发“10+3”范围民族地区的高校,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高校,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国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563人,其中专任教师105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58人,副高职称376人,博士286人(含在读)、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都是该校客座教授,该校开办了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商学院、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张家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等,一批学者在大湘西民族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方面位居全省前列。此外还有越办越好的湘西民族技术职业学院以及湖南省重点示范高中湘西民族中学、吉首市一中等院校,这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其文化教育软实力是武陵山片区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4、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优势的品牌效应正在放大。2009年底以来,吉首市结合“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依托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以“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理念为核心,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确定了城市主品牌语为“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城市品牌子品牌分别为“神奇谷”、“神秘谷”、“神仙谷”,提炼了吉首城市精神:“信若山、怀若谷、气若桂、品若兰”。并围绕打造城市品牌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如首届中国鼓文化节,首届中国德夯国际山地户外旅游节,矮寨大桥国际低空跳伞节暨阿迪力矮寨高空走钢丝活动”和“中国女子职业围棋精英赛”,成功挂牌“中国户外运动基地”;成功打造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德夯玛汝》,原生态傩文化表演节目《太阳树》。2013年底吉首市还与腾讯网合作开通了武陵山片区、湖南省首家城市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谷韵吉首”,融市政咨询、便民服务、政民互动、在线购物、旅游攻略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吉首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不断上升。“谷韵吉首”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吉首市2012年2013年连续荣获“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
5、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显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武陵山片区的基础建设支持力度,吉首市抓住机遇加大旅游景点建设,如近年来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亿多元,全面实施矮寨旅游扶贫开发、乾州古城保护、矮寨生态旅游度假建设,景区景点大为改观,如乾州先后完成了乾州文庙和一批景点修缮,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涉及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还对古城内长达8000米的6条古街道,修旧如旧,城边万溶江也通过整治变为一江清水,此外建成了矮寨路桥奇观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13公里长的“谷韵绿道”(沿峒河自行车与步行道),城市规划馆、峒河四桥为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德夯苗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改进,食住行购游娱比较配套,拥有2个4A级景区和一批四星、三星级旅游酒店,旅游购物和民俗演艺极具特色。游客中心、旅游道路标牌体系及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正因为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进展和优势,近几年来吉首旅游的人数迅速增长,目前全市约有3.75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其中有1.53万左右的移民在城市从事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辐射引领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2013年接待游客达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91%、28.55%,在湘西地区位置靠前。
二、吉首市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尚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即对如何站在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全面规划吉首市文化旅游发展不够,对文化、生态、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对支撑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的各种软硬件建设也缺乏配套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也互相衔接不够。
2、旅游业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仍是瓶颈,如连接吉首高铁尚末规划。在航空方面,张家界有荷花机场,怀化有芷江机场,贵州有铜仁机场,吉首无机场;城区道路、供水、供气、停车、污染处理等基础设施短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较差,级别普遍低,如全市星级饭店仅5家,床位仅1万多个,娱乐购物配套设施、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旅游休闲功能开发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足,如矮寨公路大桥观景区无公厕,游客只好在路边树丛中大小便,吉斗寨旁天问台景点未设人行栏杆,也存安全隐患。整个矮寨公路大桥观景区停车场车位只有1000多个,无法满足节假日自驾游散客停车需求。矮寨奇观景区,距离打造五A景区差距较大。四桥为主体的峒河两岸道路、地域太窄,配套设施较差。
3、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吉首市现有的旅游产品格局中,尚未形成核心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产品系列和食、住、行、购、娱乐产业链条不配套,不能有效延长游客在吉首停留时间,由于缺乏大手笔的创意与投入,矮寨路桥奇观其核心竞争力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旅游服务项目单一,档次不高,与资源品位不相适应,游客仅短暂停留,每年仅1500万元左右的门票收入。
4、区域旅游统筹整合不够。大湘西地域辽阔,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也相当分散,分布在各地城乡,需要中心城市串起这些散落的“珍珠”。而作为湘西州首府的吉首市理应成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的集散中心、信息中心、购物中心、休闲中心和展示中心,而由于相应建设滞后,整合不够。这些作用尚末形成。在体制上还存在画地为牢、市场分割、各自为阵、盲目竞争的现象,旅游交通运输壁垒没有打破,没有形成无障碍旅游优势,致使旅游整体竞争力不够。在旅游资源、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的区域整体合作力度不够。
5、民族文化旅游融合深度不够。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未彻底,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问题,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如怎样发挥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院等单位的教育、人才、智力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和技术、提升旅游管理方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文化旅游结合领域不宽。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着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没有将厚重的湘西民族文化很好地开发为旅游项目,如湘西是湖南土壤中富硒、空气中低碳低硫、水中无重金属污染的一方宝地,湖南第一寿星就在凤凰,这种宜居健康长寿的养生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展示。即使一些新开发的项目,也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品种少,效益低,如吉首世纪广场占地面积大,仅夜晚有音乐喷泉观赏,利用效率低。此外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够,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
三、支持吉首市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做好规划的前提要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搞好顶层设计。笔者建议省、州政府有关部门在全省“十三五”城镇化规划和产业化规划中,将吉首市总体定位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市,实行“旅游兴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流通活市”的发展战略,将吉首市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集散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中心、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教育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外文化旅游交流中心,世界级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议省、州政府据此进行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帮助和支持吉首市制订和完善“十三五”吉首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子规划。
(二)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支持。一是力争尽快将吉首市纳入“十三五”通高铁城市计划。使吉首连入全国高铁网,是将吉首建设成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建议省政府尽快向国务院报告,启动修建怀化经吉首至张家界的怀吉张高铁线规划。怀吉张高铁线既可连通沪昆高铁和长益常城际铁路,又可北连即将开工建设的黔张常高标准铁路,还可延伸至湖北宜昌,与沪汉蓉客运专线相连,向西延伸可与渝黔高铁相连,形成贯通湘鄂渝黔四省市高铁,构建连接中西部的高铁网络,形成武陵山片区完善的高铁路网,助推中西部及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支持矮寨国际旅游生态度假区建设项目以及核心景区基础建设,如矮寨大桥客运索道建设、景区污水处理系统等。三是支持武陵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在完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基础上,由省发改委、省文产办对口支持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由商务厅、文化厅对口支持民族艺术品特色旅游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四是支持吉首市兴建武陵山片区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信息服务、游客集散、旅游宣传等功能。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旅游局对此给予特别支持。五是支持古城沿峒河民居改造及旅游基础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改造。
(三)加大对制度创新的支持。建设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吉首文化旅游,从战略层面讲,建议支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建立吉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新城。吉首市城市体量必须做大,建议省政府支持吉首市在全省设立第一个旅游产业新城,并在新城区内建设省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产业新城突出体制创新,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机制创新与旅游兴市富民有机结合,将路桥观光、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养生度假、峡谷体验等融于一体,建成一个5A级旅游区,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个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及相关产业配套区。对旅游产业新城区项目,建议省政府优先纳入旅游产业区试点示范,给予省级工业园区相应的审批权限和政策支持。
2、核心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明确将矮寨特大悬索桥观光通道经营权交吉首市政府。省交通厅、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积极支持吉首市委、市政府围绕矮寨特大悬索桥观光旅游,加快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3、改革调整行改区划。要使吉首市做大做强为中心城市和增长极,必须以改革精神调整现有行政区划。建议方案有三:一是小调整,既将矮寨景区的花垣县的排碧乡划入吉首市,与吉首矮寨镇合并,以便做大做强吉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新城;二是中调整,将与吉首毗邻的花垣县的排碧乡、凤凰县三拱桥乡、古丈县默戎镇划入吉首市,以便扩大吉首市域规模,也使三县一市的苗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力;三是大调整,即将古丈县、凤凰县整体划入吉首市管辖,吉首市升格为副州级市,吉首市原市辖范围分设两个县级区即峒河区、乾州区,加上新设立的矮寨旅游新城区,吉首市辖三区两县。这样更有利于吉首市整合跨区域旅游资源,带动整个武陵片区发展。
4、坚持走市场化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发展路径。吉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既包括产品、市场、目的地建设,也包括生产要素、产业要素、服务要素的完善。要全面提升和壮大吉首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旅游文化与体育、信息、物流、制造、建筑、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根本要靠市场。要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旅游主体,同时要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引进、扶持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产品集群,聚集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的旅游文化中心城市。省、州、市政府部门要不断强化项目支撑、金融支持、财税扶持、土地政策、人才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文化企业也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方式,通过市场来真正体现优秀原创作品的价值,增强原创性、可行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将文化旅游的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充分挖掘出来,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